西双版纳傣医药文化数字博物馆
欢迎光临:西双版纳傣医药文化数字博物馆
邮箱:1466413521@qq.com
搜索

傣医医院奇花异草第三期,探寻傣药园深处的秘密

发表时间:2023-06-02 21:03

蕊木又名:柯蒲木,夹竹桃科常绿乔木,高约15m。药用部位:果实,外用。核果椭圆形,长2.5~3.5cm,宽1.5~2cm,外皮肉质,熟时红色,干时黑色。产自云南,生于海拔500~800m山地疏林中、山地路旁。味苦,性寒。有小毒,入风塔。具有祛风解毒,消肿排脓的功效;主要用于治疗疔疮痈疖肿痛、麻风病等。附方:治疗疔疮痈疖肿痛 取内麻蒙嘎梭(蕊木果)适量,磨水外擦患处(用药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)。

       位于:州傣医医院发热门诊前

图片

沙腊(狭叶巴戟)


       狭叶巴戟又名:狭叶鸡眼藤。茜草科小灌木,高约2m。根黄色,药用根,叶。味苦,性凉。入水、风塔。具有清火解毒,利胆退黄,杀虫止痒,敛疮生肌的功效。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、无脓型肝炎、胆石症、痈疖疮毒、皮肤瘙痒(痒如蚁行)、漆树过敏、小儿疮疡溃烂等疾病。附方:治疗黄疸病肝炎 取狭叶巴戟根、鸡蛋花树根、金竹根等水煎服。(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)

       位于:州傣医医院急诊科侧门

图片

芽化水(羽萼


       羽萼又名:黑羊巴巴。唇形科直立灌木,通常高1~3m,朵分枝。药用部位:叶,外用。产自云南省。尼泊尔、印度、缅甸、泰国等国也有分布。生于海拔200~2200m的干热地区的稀疏乔木林、灌木丛。味淡、臭,性平。入风、水、土塔。具有祛风散寒,活血化瘀,消肿止痛,续筋接骨的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关节肌肉肿痛,腰痛,跌打损伤,骨折。附方:治疗跌打损伤,骨折 取摆芽化水(羽萼叶)适量,捣烂加猪油、淘米水加热后,温度适宜包敷患处。(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)

      位于:州傣医医院发热门诊前

图片

芽帕雅约(竹节黄)


       竹节黄又名:扭序花。爵床科高大草本,直立或有攀缘状。药用地上部分,药食两用,嫩尖煮汤或炒食。产自云南、广西、广东、海南等省区。生于低海拔疏林中、灌丛内。味甜,性平。入火、水、土塔。具有补火壮阳,补水调经,祛风除湿,接骨续筋的功效;主要用于治疗阳痿,遗精,早泄,不育,不孕,月经不调,痛经,闭经,小儿软骨病,风湿痹痛,跌打损伤,骨折等疾病。附方:治疗跌打损伤,风寒湿痹证,风湿热痹证 取竹节黄鲜品适量捣烂外敷。(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)

      位于:州傣医医院煎药室侧面

图片

莫哈郎爹(小驳骨丹)


       小驳骨丹又名:接骨草、尖尾凤。爵床科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、直立、无毛,高约1米。生于村旁、路边的灌木丛,有时栽培。药用部位:带叶茎枝。全年均可采收。味苦,微臭,性平。入土塔。具有通气活血,接骨续筋的作用;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,骨折。附方:治疗跌打损伤、骨折取小驳骨丹叶、大驳骨丹叶、平卧土三七、除风草等各适量捣烂炒热,加酒外包患处。(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)

       位于:州傣医医院停车场绿化带

图片

三比贺(樟叶木防己)


       樟叶木防己属防己科直立灌木或小乔木,很少呈藤状。产自于云南及长江以南各省区,亚洲东部也有分布。生于生于林缘或灌丛,部分有栽培。药用全株、根。全年可采收。味甘、淡;性平。入风、水塔。具有祛风止痛,通气活血,利水消肿的功效;主要用于治疗头痛,疝痛,腹痛,风湿腿痛,肾盂肾炎等疾病。民间傣医用于治疗痛风。附方:治疗痛风取樟叶木防己鲜叶适量泡水当茶饮。(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)

       位于:州傣医医院行政楼门口左侧

图片
图片

撰稿:岩罕书

编辑:王   勉

编审:玉腊波


西双版纳傣医药文化数字博物馆
联系电话:020-000000    000-000000 联系地址:XXX省XXX市XXX县XXX路XXX号 联系QQ:177488228 联系邮箱:xxx@.co.m